浙大城市学院医学院实验动物污染时应急处理的 操作程序

发布者:党政办3发布时间:2022-09-26浏览次数:596

1.病原体污染时首先应采取的对策 

1.1 掌握污染情况 

1.1.1 实验动物被病原体污染时,首先必须了解病原体在群体中的污染程度即群体内动物的感染率(感染个体数/群体动物数)和抗体阳性率(抗体阳性动物数/被检测的群体动物数)

1.1.2 调查从新动物的引入与繁殖等各个环节来推测感染是否存

在。

1.1.3 根据病原体在动物群体内的潜伏期的易难,感染高峰过后,如果抗体阳性增多,是否可从动物群体中消灭该病原特征。例如污染仙台病毒,在短时间内的扩大感染,几乎所有动物个体抗体转阳性,从个体清除病毒到群体动物病毒的消失。相反,霉形型病灶在肺中长期生存,从呼吸道不断排出,作为持续传染源,在动物群体中长期存在。感染球虫的家兔,不断地排出卵囊,反复自身感染,不能排除污染。病原体污染,首先要确定感染情况,防止感染的继续扩大。

1.1.4 根据轻重缓急,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。

1.2处置污染措施

1.2.1从污染室搬出的东西,都必须进行灭菌。

1.2.2 由专门人员进出污染室,这些成员不许接触其他动物,也严禁其他成员出入污染饲育室。

1.2.3 对已准备作为实验群用的动物,原则不得再使用。

1.2.4 由感染动物上取得的实验材料,如血液脏器和细胞等,因可造成新的动物群体感染流行,原则上不得使用。

1.3 找出污染原因

1.3.1 隐性感染动物引进所致:引入动物,要加强验收、检疫,及时发现病原感染动物。可是要切实实施却很困难,因为依赖于观察症状的检疫,几乎很难发现隐性感染动物,因此极难防备。污染的原因多半是由引入感染动物引起,特别是隐性感染动物最危险,没有定期进行微生物监测的动物,就不应该引进。

1.3.2 使用污染的实验材料:例如在污染动物上传代的肿瘤细胞,污染动物的脏器或其它生物制剂。如果动物接种污染的实验试剂,将引起新的污染,由传代肿瘤细胞的应用引起的污染的事件很多,必须引起研究者注意。

1.3.3 野生动物的侵入:由于动物设施构造上的缺陷,以及设施的破损,常导致野生动物,特别是鼠类的侵入,由于未发现入侵动物,而忽视的情况是很多的,从而出现与输入隐性感染,动物一样的结果。可以认为动物的未知病原微生物的隐性感染,不仅对动物,对人的影响可以说危险性更大。

1.3.4 用具、设备的缺陷以及操作的失误:上述是与动物直接有关造成的污染,然而用具设备的缺陷,也常造成污染蔓延,这是要考虑的另一个原因。用具设备的缺陷、操作的失误等,造成病原微生物侵入或感染在饲养室反复传播,影响很大。

1.3.5 灭菌或消毒不当:因高压灭菌条件不合适,造成灭菌不完全,不按操作规程操作。

1.3.6 饮水污染:使用集中化纯水供应系统的场合,由于过滤器使用时间过长,过滤效率降低,或者因为末端剩水未定期放进而造成水源污染。

1.3.7 人员流程不当:从污染动物室进入清洁动物室,灭菌物与污染物保管界限不清等都可造成各种事故。

1.3.8 空气倒流或过滤器过滤不彻底:因送风量小于排风量而出现空气倒灌,或因空气过滤器安装不严密或有污染空气进入屏障设施。

1.3.9 发生污染事故后,要反复查找每个操作方法、程序、用具设备状况,有无偷懒情况或操作不当之处,并加以纠正。 

2. 污染动物的一般处置

2.1处死或其它处理:对因污染引起的实验动物疾病,总的来说是不进行治疗的,通常以处死或进行一般处理为原则。

2.2 使用药物治疗:对小鼠和大鼠的蛲虫、兔子的球虫、耳癣等寄生虫或原虫病可使用药物治疗,这样就可推迟净化。

2.3 改善饲养条件:若绿脓杆菌的污染,可在饮水中加氯或盐酸加以解决,这种办法可认为是一种治疗,也可认为是改善饲养条件。

3.污染饲养室的净化 

3.1 净化原则污染后饲养室的净化,要根据污染病原体的种类特性,选择有针对性的净化方法,如仙台病毒、小鼠肝炎病毒和巴斯德氏菌等病原体,在环境中的抵抗力比较弱,用一般的消毒药喷雾即可抗力强的轮状病毒、支气管败血性菌和绿脓杆菌,可使用杀菌强的消毒药,或合并使用作用强的甲醛熏蒸,污染球虫和蛲虫等产生的虫卵或卵囊,可用对这些有效的热水或蒸汽烫,或用机械方法清洗,以下叙述最普通的消毒剂喷雾和甲醛熏蒸。

3.2 消毒药的喷雾 

3.2.1 消毒药喷雾前,必须尽可能把室内的污物清洗干净。

3.2.2 喷雾操作者必须戴手套和防毒面具,如能使用自动喷雾器,则更方便。

3.2.3 常用的消毒药有氯化铵、次氯酸钠、碘剂和洗必泰等。

3.2.4 喷雾量:杀灭表面附着菌一般为30mlm3,杀灭空气中浮

游菌一般为(6.5-10ml)m3